高強度學習實驗-能在時間壓力下完成目標且保持學習品質嗎?學習、輸出、覆盤金三角

青言
Feb 4, 2021

--

年初,帶領Human-center (68人)線上課程暫告一段落,接續商業思維學院也開課了。關於商業思維課程,大家可以google查詢,我在學院主修產品經理學程,另兼兩個小組的組長。隨時與同儕互動交流,幾乎生活重心都在上面了。

這篇主要分享:
在面對短期且大量的知識時,該如何有系統的規劃時間、逐一完成每階段任務、取得回饋,達成短期衝刺目標。經由兩週的課程執行,以一週為單位進行覆盤,再執行下一週,達到最適學習方案。

現況釐清

目標:
在第一季完成所有基礎課程,順利銜接4月進階課程、參與實戰營。時間的掌握為最高原則。

學程計畫:
學程總共有6波的課程上架時間,1月底課程共新上架了四章節,到2/5第三次課程上架,總共10天要上完19個單元,必須保持在一天上兩單元的進度,這知識量蠻驚人的。

先用 Excel 試排課程

過去經驗:
在第二波之前,使用者已有自己熟悉的學習方式,但第一波量比較沒有這麼多,大概兩天一單元,還有餘裕處理其他科目、寫作業、認識新同學跟聆聽主題講座。

第二批上架課程的時間

同儕狀況
但從第二波開始,漸漸感受到課業份量的壓力。大家都知道爆量的學習,效果與品質都不佳,一開始大量吞嚥造成後繼無力的例子也層出不窮。面對這麼多內容,我詢問同學程的同儕,發現大家因為還要工作、生活,大多捨棄跟照進度,依自己的步調學習就好。

但我想要反其道而行,想看看短時間、高強度是否能保持學習品質?

學習計畫

相信時間是可以被管理的,只要你提早做規劃。」任何複雜的事情,只要經過縝密的計畫,完成它不再是難事。我的計畫採用學院的另一堂課程「OTPR時間管理」:

1.分配每個時間帳戶的比例(生活、工作、學習各佔比)

2.詳細列出所有任務

3.登錄在google calendar

4.照表操課,觀察過程狀態

5.每週覆盤,看有哪些需改進

上週著手安排時程,不意外學習佔了70%(藍色部分)

第一週學習計畫,藍色都是課程

這麼滿的行程,不知這是否是學院原本的計畫?但連續四個月高強度訓練是好的。也可以讓自己養成習慣,總之先執行看看囉!

非常時期筆記術

「欲有效內化知識,學習也要輸出,時間比例建議在1:2。」這是Mentor們給學生的建議,短期既大量的內容要如何規劃呢?

何謂輸出?
就是在學習之後,把課程內容在頭腦中轉化,以自我想法完成的另一種表現方式。小至寫作業、寫心得,大至教學、case study、side-project ……只要經過另一層思考都算。

我的方法:
為了應付大量的知識,輸出不再每單元、每堂講座寫Medium文章、發佈到社群,因為那太消耗能量了!為了流量不值得(當然這篇出發點是分享)

非常時期就要有非常對策。

之前與學伴討論,想出「兼具學習、輸出、回朔」的筆記術,一起看、起、來!

筆記術總覽

1.學習:看課程影片,在心裡抓出該章節要講的重點。
片長不同,平均會看個兩次不等,有些較複雜可以多看幾次,目的是讓你對整個課程有全面的了解。

2.學習:再看影片邊把重點寫出來,不用電子筆記而選擇手寫,因為後者比前者容易記憶,而且因為手速的關係,會選擇比較重要的部分書寫,排除一些細枝末節。不紀錄細節,需要再回去看課程影片就好。

手寫筆記

這裡要注意的是,手寫筆記只寫個大綱,一般我不會再回去看第二次,複習也不會用到它,主要幫助記憶&成為之後Flowchart的參考材料。

3.輸出:寫作業。打鐵趁熱,趁剛看完課程還記得快速輸出,填寫答案可以回去看課程內容,等於再次複習。這邊大概定個二十分鐘,我對作業的目的設定成複習跟輸出,寫得好不好其次,超過時間就果斷結束,然後避免重複一直修改。

4.輸出:使用畫課程流程圖flowchart,幫助組織整個課程架構,也方便以後回查。
關於架構部分,是汲取課程出現的關鍵字,自己再將他們分類、延伸,
所以如何活用學到的東西,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,畫出來的flowchart也不一樣。另外在做筆記的時候,也會同時思考為什麼老師要講這些主題、有哪些過去學過可以拿來做比較的,也是一種輸出方式。

其中一單元的Flowchart

6.輸出:在筆記軟體Notion建立資料庫,每週一次,登錄手寫筆記、圖表與Flowchart,試著寫成可以回來看的教材精華,順便複習。

建立Notion 資料庫

6.輸出:筆記與學伴們分享、厚臉皮放社團,讓他們知道你在做什麼、參與討論得到回饋。但切記一切以學習為目的,不要因為想增加流量做出多餘的事情。

這樣計算下來,學習跟輸出就是剛剛好的2:1,既可輸出、輸入,還可複習、建立資料庫,是不是好棒棒~

總之就先執行一週看看,下週再來覆盤。

一週過後……

經過地獄的一週,第一階段終於結束了,在週日睡前花了點時間進行上週的復盤。

總體來說,「所有事件都有達到目標」,真是可喜可賀!

我的評分

  1. 壓力測試 ★★★(可以,但不要常常)

2.行程預估★★(挖東牆補西牆)

3.成就感★★★★(10個單元皆完成KR)

4.任務進度★★★★★(無遺漏!)

5.學習成果★★★(待觀察)

當然第一次計畫很多地方尚待改進。例如為了達成任務的壓力,未完成還需找時間來補,時常被時程追著跑,現在看到calender提醒都會揪一下。

已經結束的第一週學習計畫

我的復盤

1.一天兩單元已是極限

為了確保學習的品質,這部分我設定了6個關卡,完成才算達成。

執行中不斷更改,直到找出最佳流程,比如建立資料庫的模板、工作與工作的銜接。其實前三天就找到最適合的流程了,因為最適合自己做事邏輯,大腦就會自然去行動。

但遇到突發狀況(slack訊息、工作插單等),某環節無法在當下結束,只能找空擋補足,兩個單元的量剛好可以塞滿這些空擋,但不能再多了。

-解法:隨時記得未完成的部分,如有時段提早完成可以接續下去,切記要預留緩衝期。

2.為了趕進度佔用到休息時間,下午時段很容易錯過

休息是很重要的排程。午睡對策我參考「睡眠先生的活力學」33原則 — — 時間不超過三點,長度30分鐘以內。但因為行程延遲,連帶午睡也延遲。
在週四的時候換了學習環境,須再撥出一段時間陪伴家人、配合大家的作息,這點是我沒有預想到的。

另一個不能忽略的元素:靈感,常常靈感來了為自己添加任務,打亂了原來的計畫。
-解法:必須要嚴格控管逛社群網站的時間、把家人相處時間也考慮進去。

3.不要肖想同一時段做兩件事

因為這週的外出行程較多,原本計劃在視訊會議或搭車時可以邊做其他事,但完全行不通。一是學習效果不佳,之後還要回來補救;二是漏掉時效性事件、不方便記錄,之後後悔莫及。

-解法:強烈禁止一心二用

4.擔心學習內容有沒有記起來

一開始有預期這種狀況,建立了「資料庫」方便回查,週日也有留時間回顧跟複習&每階段的KR都有達成,或許被「過量傷身」的迷思給困住了,一直都有種不安全感。

-解法:可以找類似狀況的學伴討論,證明這方法可行….目前還沒遇到。

5.同儕的其他方法

想在四月「產品經理-進階」課程上線之前上完所有章節,不得不說,課程的份量蠻緊繃的,對接近於全職學習的我已經很緊迫了,何況平日要工作的同儕們。

前幾天在跟學伴討論學習狀況,提到他們會分配每個人負責的單元,以「讀書會」的形式整理資料庫跟分享(就是讀完自己的部分,寫到資料庫給大家看)。想到之前學院一直推廣小組活動,加上堆積如山的課業,不知讓小組「分工學習」是否符合學院當初對它的期待?

但也發現:大家都比較喜歡照著自己的步調學習,別人的分享只是反芻的結果,缺少在自己腦中吸收、轉化,反而花更多時間去拆解別人的思路。

下一步怎麼做

預留時間Buffer:
要說這次可惜的地方,就是沒能預留足夠的緩衝時間。常常追著進度跑,甚至會花休息時間完成進度,這真的蠻累的。第二週讀到專案管理的時間排程,提到可以根據風險承受度抓Buffer,這應該可以用在下週的學習排程上面。

第二週學習計畫

徵求學習夥伴:
因為學習效果有待評估,想找幾位學習強度與我差不多的學伴,各自運行幾週後看大家的成果如何。不過如上述所說,要找這樣的同儕蠻困難的,需要再增加幾個使用者的回饋。

結語

累積的力量:
隨著時間推進,越來越能體會「照計畫走」帶給我的吸引力。時間粒度切越細,越可掌握跟控制變因,設定階段性任務,一段時間回饋與改進。等你逐一達陣,發現已經寫了這麼多作業,然後逐步地完成了目標。

使用者回饋:
因為一直非常關注UX,也寫過很多相關的文章,認為做產品「使用者的思維」也是很重要的。因為今年學院的規模擴大,我的想法是:希望學院能多多聆聽使用者(學生)的意見,尤其課程分配與時間排程方面。事實勝於雄辯,按耐不住的我先做了這次實驗。

短期衝刺」四字應景剛結束不久的高中學測。
雖然離學生時代很久了,但回想那時短期大量學習的效果,也沒有什麼不可能的。剛好因為待業又回到全職學生身份,在好奇心驅使下做了嘗試,雖然最後證明這樣的方法是可行的,所有的階段皆有完成。但一切都非常緊繃,因此需要在之中做取捨,這一切還要多多學習。

--

--

青言

UX/自然派/蝕刻版畫家/資深平面設計師,正龜速開發自己的邏輯腦,認為要商業更要靈魂溫度。 除往專業人士邁進,斜槓讓職業生涯更多采多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