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人工智慧課程一週年:發現我的天賦】

青言
Dec 18, 2020

--

去年與台大團隊合作開設的人工智慧線上課程,今天剛好開課滿一週年了!

因為這個經歷對我來說非常重要(職涯&思想)但離專案有段時間了,今天僅以自身能力出發,跟大家分享:

「其實你可以走得比自己想像中的更好更遠。」

.

去年我們除了開設線上課程,還參加競賽得到冠軍。認識許多不同領域的專家,面對不同專案,成員各司其職,短時間創造最高效益達成目標,是一次很成功的異業合作經驗。

.

想當初接觸團隊的來由,過程實在太精彩離奇了!

2018年教育部青年迴想計畫的時候,那天本只想去華山聽浪犬博士的講座,結果卻被隔壁迷之攤位拐走。

「你想要學人工智慧嗎?」

「我們在徵求課程的白老鼠。」

一位看起來是理科生的組員舉著牌子,靦腆卻熱切地看著我。

.

一聽到有課程可以學(雖然那時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),但好奇心爆發促使我搜集資料的本能(?)忍不住走近問更多。

原來他們是想藉此機會,把人工智慧推廣到普羅大眾,讓非理科的人學會這項知識。完全零經驗的文科生(me)就是他們教材開發最需要的角色。

.

因為活動加入的幾位,帶來了不一樣的想法。我們具備商業思維,幫助團隊跳脫單一理科模式,讓專案走得更穩更遠。否則光有深厚知識庫與技術,沒有不同領域間的合作默契,募資就不可能成功。

.

還記得參加競賽評審公布冠軍時,整個團隊響徹的歡呼聲;或課程募資中,一步步行銷推播達成集資800%的好成績,開了很多場慶功宴(理科花錢的點真的很奇妙XD)這一切都深深刻在我心裡。如今滿一週年了,很多美好回憶,第一次讓我覺得自己「屬於」那裡。

.

現在回想起來,如果當初沒有對其他領域抱持著「好奇心」,我就不會進入到團隊裡面,也不可能有段驚奇旅程吧。

記得之前與團長長談,他提到:創立團隊以來,像我這樣沒有任何原因,憑著熱情一頭栽進去、傾力幫忙的人,真的非常非常稀少。

.

其實那時候應該要針對這點,去鑽研「有什麼事是我可以做到,別人不能的。」

想了一下大概以下幾點 — —

.

開放的心胸:

因為開課要學習AI基礎,也是硬著頭皮學完。蠻常有「我不是學XX的料」「OOO我不懂啦」起頭的人。

回想自己是否曾說出這樣的話?還蠻訝異還真的沒有。很多事情都是自己親身嘗試過,才會決定要跟還是不跟。甚至鑽研了好幾年,才發現自己不適合的例子也有。但從不會一開始就拒絕認識新東西,是因為天生的好奇心吧。

.

具備同理心:

財務、PM、工程師、商業開發,團隊成員都有自己的工作模式,如何在有限時間內達成共識?除了領導能力,還需深入了解每個人想要的是什麼。發現自己在知道「利害關係人管理」前,就萌生出類似做法,是因自己覺得要達成目標,必須要這樣做。

.

對商業的熱情:

因為自己對「消費行為」非常嚴謹(可以到吝嗇了)。「什麼產品讓我心甘情願花錢?」很注意每一筆錢是否具備意義,自然而然習慣對「每件產品的價值」進行分析與評論。

這專案也是,因為在開發初期沒有明確目標與使用者,花了很多時間討論「定位」的問題(那時候還不知道UX與商業模式這些專有名詞)發現這比設計還有趣,開始有了吃裡扒外動作(X)。

.

理性思維,感性佈局:

在專案的募資行銷階段,以TA痛點、視角出發,再自己寫文、做圖整個推廣出去。這套思考模式在後來任職行銷時很有幫助。畢竟考慮再多,最後引起消費的就是「一時的衝動(感性)」,要抓住這個時機蠻需要練習的。

發現自己很擅長以較理性的方式縱貫產品,再抓取行後背後的動機,比如不同階段學習者在想什麼,加深與產品的聯結(如「非理科也學得會」「無痛入門」等)

.

大學上過一門課,影響我蠻深遠的。課堂中教授不斷問一個問題,問到我都煩了:「有什麼事情你小時候、不經引導就很擅長的?」在之後整個職業生涯中,我一直思考這個問題。

為了做到業界頂尖,我一直在找尋自己的天賦。檢視過去幾則事件,不難發現蛛絲馬跡。

透過這個專案,發現以上幾點並不是後天學習的,而是我「天生就具備這樣的能力」因時機而成型。

.

在過去常常有人說我是不務正業的設計師,我也戲謔地以這名稱自居。現在想想這一切都不是偶然,一直被「是否具備資格」想法給困住了,不要硬把自己擠到不適合框架中,其實「才能」可以推你一把,心之所嚮才是你的道。

.

目前也一直往這方面努力,就算花了很多時間探索,但在近期應該就會有一個明確的結論,接下來就是全力疾行了。

What is the one thing I have that no one else has ? That’s me.

--

--

青言

UX/自然派/蝕刻版畫家/資深平面設計師,正龜速開發自己的邏輯腦,認為要商業更要靈魂溫度。 除往專業人士邁進,斜槓讓職業生涯更多采多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