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roduction to Human-Centered Design 組隊課程(中)使用親和圖找出痛點

青言
12 min readJan 2, 2021

--

前言

接續上一篇訪談的文章

經過一系列的發散的訪談後,我們要如何把這些巨量的資訊收斂、整理成可以使用的資料呢?

親和圖法Affinity method是一個在收斂步驟很常被使用的工具,其除了用在使用者研究之外,也可以幫助在繁雜的問題上歸納重點、釐清核心問題、甚至找尋靈感等等……使用範圍相當廣泛。相關資訊網路上很多,這邊就不多作解說。

本篇根據線上課程Human-Centered Design提供的教材,詳細紀錄我們團隊操作親和圖的過程,使用前面訪談的資料,最後產出五項使用者最核心的痛點。

課程的內容

本篇文章擷取課程文件Class 3 Reading,透過簡單的步驟,把訪談紀錄的資料轉變成可以整理的資料,以便之後研究的時候使用。

雖然教材沒有明確寫出是使用親和圖法,課程內容蠻生動活潑的,但提供的方法與其相似,所以討論的過程中大多往親和圖法去收集資料。

親和圖過程如下圖:由上而下,從訪談得到的「事件」(黃色)、洞察每個事件「深層的意義」(藍色),最後都會合併成使用者最核心的「痛點」(綠色)。

如何操作親和圖(圖解)

事前準備

實體工具

  1. 大量便利貼(顏色不拘,但每個步驟都要使用同一種顏色)以這次專案為例,我們準備三種顏色,大概用了近200張的基本黃色便利貼、藍色便利貼一組、綠色便利貼一組。 強烈建議便利貼一定要用黏性較強的,不然掉來掉去不只會阻斷討論,原本的位置也會遺失不知道要貼回哪裡。
  2. 空牆面或白板:便利貼一定要立起來貼在牆上,這樣會比較好綜觀全貌跟預覽。切記別整片放在桌上,因為數量一多你只能看到離自己比較近的便利貼。
  3. 壁報紙(尺寸全開)大概三張:準備全開紙的好處是,會議結束可以卷一卷帶走,隨時隨地可以直接攤開查閱,一個行動看板的概念,非常方便。

雲端工具

雖然大部分組員都以現場討論為主,但有時候缺席或無法全員參與(再次…人真的很難約…),就要用到雲端討論。很多人推薦Miro這個雲端工具,他可以在線上建立親和圖文檔,讓組員可以在線上共同協作,之後也方便查閱。

另外如果覺得Miro功能太多,這裡推薦一個超簡單好上手的工具:whimsical。 親和圖外還可以畫心智圖跟wireframe,工具簡單直覺,很適合有對齊症且要快速成形的人,我都用來快速繪製出圖討論,現在反倒比較常用。

whimsical可以快速選擇功能進行設計
示範快速建立親和圖群組

安排會議地點

這步驟非常耗時跟燒腦,執行之前必須要預留一些時間,地點也要確保在討論中不被中斷。因為需要用到白板與大的牆面,討論也不適合安靜的咖啡店,我們租用外面的會議室(如小樹屋),熱門時段、地點、租金低的會議室較搶手,最好在前一週先預約,另外要先付費,記得組員先討論分攤事宜。

會議室預訂與短租場地空間 | 小樹屋Treerful

因為場地限時,這時候雲端工具就派上用場了。聚會前請組員在線上進行便利貼的登錄,實際會面再進行深度討論,可以縮減事前準備的時間。

下載資料 Download Your Learnings

課程怎麼說

講義裡只有敘述大概的作法:

Step 1: Capture Your Learnings

  1. Set Up a Space to Download 選擇工作坊地點
  2. Download Your Learnings 下載你的訪談資料
  3. Share Inspiring Stories 分享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

……

組員們看好久還是不知道從哪裡開始XD,所以又參考了幾篇資料:

Affinity Diagrams — Learn How to Cluster and Bundle Ideas and Facts

大學生的 UI 設計選修課(4)親和圖

如何用 KJ 親和圖進行用戶研究分析

總結一下搜集到的資訊,這步驟不外乎著重在「觀察結果和發現具體事實」,所以不要太拘泥於資料呈現的意義,看到什麼儘量寫就對了。

組員的作法

花費時程:2小時

這部分我們分階段進行:

  1. 請組員各自以下面的分類敘述自己訪談的資料,其他人邊聽邊紀錄:
    個人資料:行業、年齡、性別
    有趣的故事:他們告訴你最印象深刻的經歷是什麼?
    動機:該參與者最關心的是什麼? 是什麼激勵他/她?
    痛點:什麼使他/她感到沮喪?
    互動:他/她與周遭互動的方式有什麼比較有趣的地方?
    其它:如果與他/她再次進行訪談,會想再探討哪些問題?
  2. 其它人分別以簡潔的句子,把該訪談者令人印象深刻的回答或事實記錄下來。因為訪談對象幾乎都是熟人,所以由非當事訪談者來寫(比如原本A訪談1,由B來寫1的便利貼),這樣的資料會比較客觀。
  3. 編號:書寫時會把訪談者以數字編號,遇到問題時方便回溯是哪位訪談者
為每張便利貼標示受訪者編號
受訪者編號對照表

4.初步分組:寫好之後,把便利貼依照之前訪談列的五大問題分門別類。 這裡不用去追溯這句話原來出自哪個問題,看字面上的資訊進行分類即可。

完成如下圖(當天有些成員缺席,照片中只做到一半的量,這部分請他們在雲端工具補上)

先依照五大訪談問題分類

需要注意的地方

  1. 在聽組員敘述資料時,如果發現有一直重複的主題,或有互相矛盾的地方,請一定要追問訪問的人,並密切注意那些事情,寫在便利貼上。
  2. 一定要用筆畫較粗的筆寫:到時候便利貼數量一多、貼的範圍變廣,大家需站遠點看全貌,醒目的顏色與筆劃比較容易辨識。(設計師應該知道繪圖軟體頻繁zoom in 跟zoom out的痛苦)
  3. 一個事件就寫一張便利貼,不要洋洋灑灑好幾件,如果每句代表的意義都不同,分類的時候這張便利貼只能重寫。
  4. 儘量寫出一段敘述性的句子,不要只寫關鍵字。因為句子較容易判讀情境的前後目的,對接下來的分組比較有幫助。
  5. 不多想句子背後代表的意義,就像他的英文Download一樣,不帶任何觀點書寫。

進行分組 Search for Meaning

再來就是整個過程最燒腦耗時的部分,準備好了嗎?

課程怎麼說

閱讀參考 class 3- Step 2: Search for Meaning

大意上是說,我們要把這些便利貼進行下一步分組,要找到他們之間存在的關聯性。

組員的作法

花費時程:4~5小時(最好訂一個結束點,因為分類永遠分不完 笑)

這步驟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觀念:並不是表面的關聯,我們要去思考每一個事件帶給訪談者「最深層」的意義。

先找幾張大家覺得有趣的事件,想他們背後帶給被訪談者最深層的意義是什麼?事件之間又有什麼樣的關聯?這些大多跟情緒、價值觀、感性思考或人際關係有關。

以下是我們分組的範例,藍色便利貼是深層意義的大分組:

分組範例一
分組範例二

通常組員會一排站在白板前,隨機選取某張便利貼、判斷深層意義、進行分組。另外每當你判斷這個新事件可歸類在其他的主題,就另外創立新的組別,直到所有的事件都分到適合的組。

分組討論燒腦中~

初步完成圖如下:

當時我們把便利貼全部貼在全開紙上,結束後可以直接捲起帶走(因為有些組員沒出席,這才一半的量,也另請他們登錄在雲端工具)但這還是粗劣分組,因為每組事件太多,還需經過進一步分類。

分組步驟完成其一

需要注意的地方

  1. 分組的指標,大多跟「情緒」、「價值觀」、「感性思考」或「人際關係」等有關,不仿以軟性的方向思考。
  2. 關於幫便利貼分組這件事:其實是每個組員分別行動,看到哪個便利貼適合哪組就移動,不一定要每張都經過全員討論同意,有疑問才請求支援,不然這樣會花很多很多時間。
  3. 建議每個組別事件不超10張,如果超過數量,就要仔細去比對事件之間的細微不同之處,再將其歸類在新群組。
  4. 如前面所說,分組永遠沒有討論完的一天,所以決定何時結束很重要。 我們控制時間的方法是:場地時間到了就果斷結束(很簡單吧)。結束前進行簡短的總結,還有說好下次要做什麼(因為線上討論總有人會神隱,當面講好最保險)。

找出最後的痛點 Create “How Might We” Questions

課程怎麼說

講義的說明比較簡單,但提供的方法蠻容易收斂大量資料的。

分組到最後,問題越來越集中,從這些問題衍生出「我們可以怎麼做?」的一系列新想法,也就是整起研究「解決方案」的起點。這部分需要洞察每一個問題,團隊成員互相集思廣益,把問題轉成問句。

接下來,思考要用什麼方法解決這些問題,以及「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?」逐步構思解決方案。建議選擇前三個讓團隊最有興趣的問題進行延伸。

組員的作法

花費時程:3小時

經過前面不斷燒腦的分組過程,現在總有種撥雲見日的感覺(笑)

受訪者原本鮮明的個性逐漸模糊,顯現出來的是代表「使用者這個族群」的群體意象,所以為什麼建議分組點到為止,因為這些細節最終都會被融合。

因為非常耗時,考慮到組員的體力,從「進行分組」到「找出痛點」,我們總共開了兩次會議,每次3小時不等。(但每次成員組成都不一樣…暈)

我們總共進行了三次分組,最後一次分組結果如下圖

乾淨很多不是嗎?

從兩百多個事件,集結到最後五個分組:

  1. 產地直送:讓人心安的購買來源、可以掌握的食物來源
  2. 從自己出發:對於健康的自覺、有在關注自己吃了什麼
  3. 無腦的快樂:為了開心而吃、嫌麻煩而不開心
  4. 飲食習慣:食物怎麼吃、飲食習慣
  5. 想要分享:孤單無聊、都是為你好
五個痛點腦力激盪時間

我們留了一點時間自由發想,思考用什麼方法解決這五大痛點。然後周邊的字是大家腦力激盪的一些想法。蠻多異想天開的想法,過程還蠻有趣的。

另外我們也在這階段設定更詳細「主要使用者的輪廓」(粉色字),結合前面的五大痛點,用一段話描述來這個使用者。(想要活得健康,卻苦於難以方便取得好吃且健康食物的25~35歲年輕人)

然後這個階段大概擬定,考慮到使用者的習慣,我們的專案的解決方案會以app形式呈現。

需要注意到的地方

  1. 命名的技巧:因為要盡可能精準地描述概括整個事件,在成立最終群組時,組員需要增加用字的敏銳度。因為差一字,意義就會偏離很多。
  2. 至於群組命名字數,我們越到後面使用的文字越精簡,使用「描述性句子」或「簡潔詞彙」哪個比較好,這點還有待商榷。但之前參加工作坊是以簡短命名為主,可以幫助大家容易記憶。
  3. 最後的痛點,我們會把他們做需求的排序(前三名)主要解決這三個問題為主,其它為輔。

小結

親和圖只要做過一次就會累到嫑嫑的,非常消耗腦力跟時間的一項工作。

因為我們初期選擇的受訪者較多,龐大的資料量讓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分組上面,尤其在找尋事件之間的關聯性、洞察事件深層意義時最燒腦了。

但這是收斂資料的一個必經過程,相信熟能生巧,如果更了解使用者,之後研究應該會更容易進入狀況。

回頭發現自己竟然完成這麼龐大的資料處理,覺得很有成就感。如過你不太熟悉資料彙整,建議在訪談時,受訪者盡量不要超過五位(也不要少於三位),族群選擇與自己接近的,這樣會比較好上手囉!

你的想法是?

下篇文章將會進入到Introduction to Human-Centered Design Story board找出解決方案Prototype原型,敬請期待~

課程連結

報名Introduction to Human-Centered Design課程(全程免費)

參考資料

如果喜歡我的文章,你的拍手&Follow 是給予我繼續創作的動力!!!
+10 文章有部分與我有共鳴
+15 很喜歡你的文章,期待下一篇
+20 太讚了!一定要分享給朋友!

--

--

青言

UX/自然派/蝕刻版畫家/資深平面設計師,正龜速開發自己的邏輯腦,認為要商業更要靈魂溫度。 除往專業人士邁進,斜槓讓職業生涯更多采多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