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0 MarTech Asia 總整理:行銷科技CX時代

青言
10 min readSep 17, 2020

--

圖片來源:freepik、官網

前言

2020 MarTech Asia 昨日(09/15)剛結束。

因為我的讀書會有購買直播票卷,從早上9:00~18:00,與同期的會員在讀書會地下室架設螢幕聆聽,會後還彼此分享這次的心得,度過了非常充實一日。

MarTech全名為Marketing Technology,也就是運用在行銷上的科技。

2011 年由美國 Martech 主席暨 Scott Brinker 提出。Martech 經常應用在簡化與自動化行銷流程,例如蒐集與分析數據,同時提供各種解決方案觸及並吸引目標顧客。

https://www.accupass.com/event/2007210700201292443456

今年多達23位商務領袖參與演講,內容非常豐富優質。但美中不足的是:中場休息時間也沒有給很多,午餐時間大延遲到兩點才放飯,讓大家邊吃邊聽,加上每位講者真的沒在客氣的(今日金句:「雖然我已經被舉六次牌了,但還有很多要講….」「雖然前面有人delay,但我這裡還有很多!!」)連番接力的狀況下,十小時轟炸讓參與者收穫滿滿(但結束爆累就是了,大家都像行屍走肉一樣)

與UX的關係

雖然我的Medium大部分著重在UX,但行銷的確是它的下一步,兩者相互影響為不可分割領域。再者行銷對使用者研究的比重較少,同時認知這兩個領域,有助於使用宏觀的角度進行分析(UX才不會一昧地迎合使用者做出沒有商業價值的商品或功能)。

在閱讀之前

可以搭配會議筆記閱讀,裡面有詳細的圖表與細部講座內容,以下就幫大家整理本次會議的重點吧!

現況趨勢

2020年全球MarTech產業略覽 https://martech5000.com/

今年主題不外乎是「後疫情時代的行銷科技」。活動資訊參閱官方網站

簡短來說:在肺炎疫情的大規模影響下,它改變了消費者的購物型態,各國「被迫」一夕間成長,擬訂出新解決方案來因應這個措手不及的黑天鵝。然而亞洲、甚至防疫有成的台灣,要如何在後疫情時代前進呢?

商家為對應這一波轉變,紛紛採取數位化轉型,議程皆圍繞在:使用數據分析應用OMO 新零售行銷自動化這三大主題進行。

面臨的挑戰

Photo by United Nations COVID-19 Response on Unsplash

疫情的影響

1.台灣緩慢的數位轉型:黑天鵝加速企業進行數位轉型

但令人欣慰又可惜的是,台灣因為在防疫上的成功,沒有靠外力淘汰落後的產業,零售在數位轉型是落後了。但相反的是,因為各大國際展覽取消,B2B在台灣也成長劇烈,甚至加速年輕世代接班。

2.非單打獨鬥時代:因為同行之間多少存在著商業競爭,以台灣的企業為例,有些公司為求轉型、佔領更大市場,反而走回頭路在一條龍式的開發。

但就如專業不能沒有人能完吞整個市場,加上因應疫情變化各國已快速轉型,台灣的企業必須互相合作,組成生態系才能有足夠的競爭力。

數據搜集難題

www.freepik.com

1.數據的破碎:零售轉移到個體之間(比如臉書直播或社群),商品紛紛離開平台,越來越多app與工具,電商面臨到前所未有的威脅,數據的擷取變得破碎,無法有效擬定行銷策略。

2.最後點擊歸因模型缺點:因瀏覽器的cookie無法將人辨識成同一個人,無法跨裝置、跨媒體追蹤,造成數據的斷點。

顧客被不同廣告吸引消費,但往往把轉換歸功於最後一個(連結或廣告),不知道到底消費者是從哪個裝置或什麼原因完成購買。

3.數據的整合:以內部運行來說,資料往往存在不同部門中,大型企業很難完全整合。一個人在不同裝置、app間有不同ID,加上科技巨頭為鞏固市場,劃分競爭越來越深,產生數據不相連與不對等,反而阻礙策略目標的進行。

人工智慧應用

www.freepik.com

1.使用人工智慧進行數據分析:微軟在2015年會提到,廣告產業使用人工智慧發展最快速,領先全球其他產業。如何訓練AI,讓行銷人員更快去操作與決策,而不是在處理細枝末節。

2.AI訓練人員的培養:隨著技術日新月異,技術人員訓練數量卻無法跟上變化需求,影響人工智慧的訓練結果,也牽涉到數據分析的準確性。

3.機器人銷售服務:自動化成為行銷操作必要程序,如何使用人工智慧執行機器人服務,用機器人聊天的方法去賣東西,就必須依賴使用者研究技術(這裡CX就出現啦!)。

AdTech(數位廣告)面臨死局

1.隱私權抬頭:GDPR法規是壓垮AdTech最後一根稻草。AdTech 目前還是新創之趨之若鶩的領域,但實際上大起大落,發展都是反其道而行。

我想大家都有遇過逛電商之後長期被特定商品洗版的經驗。那種感覺彷彿自己被跟蹤或隱私被冒犯。因為操作數位廣告的成熟,大家對其越來越反感,2018年歐盟強制執行GDPR法規,證明「個人隱私」是不可逆也不能逃避的道路。

2.流量紅利一去不回:2017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零成長、全球互聯網用戶成長率出現巨大衰退(每年3億降到5000萬以下)。當數位廣告(AdTech)成長遠大於用戶成長,廣告越來越貴、隱私權抬頭,可以想而知接下來就是紅海的互相廝殺。

解決方案

CX顧客體驗(customer experience)

以去年 2019 MarTech 來說,為因應流量紅利消失,企業之間討論的主題加入了UX(使用者經驗研究),目標還是增加新使用者為主。

但今年因為疫情的影響,加上隱私權法規的執行,開發新客變得困難重重,所以企業又進一步把資源轉移到 CX,也就是顧客體驗研究。

所謂的顧客,就是有經過消費的使用者(或TA),在企業或電商已建立了購買、購物行為等個人資料的族群。不只使用CRM進行顧客分眾,還要使用數為各族群創造顧客旅程、新的顧客目標(比如需做什麼才能讓消費金額從一個月一千增加到一千五)

未來的行銷策略比較偏向行為判斷,很像老鳥的業務會做的事情(例如他看一眼就知道你要買什麼、在找什麼),而不是以往一昧地在使用者或顧客上貼標籤。

這樣的轉變不只能大大減少成本(因為開發新客戶成本很高)還因掌握舊客的資料,可以多樣化擬定行銷策略,可謂一舉多得。

本次會議已有幾家出現 MarTech 應用工具,並顯示進行顧客經營已為大家所重視遵循的方向。但還是以數據分析為主,造成有些企業還未能完整地抓住顧客痛點,導致把資源花在不對的地方。至於要如何洞察,我想需要再進一步採納周詳的UX研究才是。

創造產業生態系

習慣會成為轉型的最大包袱,但就如前面所提到的:過去習慣操作的 AdTech數位廣告已成為過去式。企業必須重新考慮MarTech預算、分配資源,與其他企業合作進軍國外市場,才有生存的曙光。

OMO線上線下雙向整合

Photo by Clay Banks on Unsplash

OMO是在2017年李開復博士提到的一個新詞「online merge offline」。誠如稍早提到「互聯網已接近飽和狀態」,但想要抓住最後一波流量紅利,除了早一步進行的O2O(從線上到線下),就是結合線上線下雙向經營模式OMO。

因為會用手機上網的人已經飽和,單經營電商是不夠的,還需要增加實體店面流量,把其資料上傳到線上、有系統地搜集數據,並搭配顧客分析CX,找出企業獨有的特色與優勢,這些都是未來必須面對的挑戰。

數據資料整合工具

其實現場提到很多數據分析的系統或思維,這裡就舉兩個指標性的:

Facebook- 總業績增幅來衡量數位媒體效益:以往行銷數據搜集都集中在最後點擊歸因(什麼是最點擊呢?就是不管前面顧客看多少,登入數據的只有看最後一個點擊連結)

但是這樣的搜集方式其實是不合理的,因為cookie無法辨識同一個人,跨裝置追蹤、跨媒體追蹤會造成資料的斷點,不知道消費者因為什麼原因,或在哪個裝置產生購買意圖。Facebook行銷科學主管Jason提出總業績增幅這種方法,可以有效解決上述的問題,並可互相補足。商場已有許多企業採用,例如Netflix。

至於Google 數據分析GA,想當然大家都不陌生。結合數個MarTech工具,善用數據達到用戶成長。也是針對MOM整格的策略打法(請參考上圖)

總結

以 UX 專業看 MarTech

整場聽下來,雖本身非該產業,也可以理解:行銷因為過往使用者(或TA)龐大的數量與不可捉摸性,而不得不依賴數據分析、習慣數據先決的策略方式。以往經驗就如「投入經費與廣告成效成正比」一樣,數據操作自有他的專業與優秀成效。

但其實光依賴數據,想精準挖掘使用者需求,打中顧客引導他們消費,其實有它的困難。一旦進入到顧客體驗分析,顧客數量不再捉摸不定、如把錢投進水裡一般,而是可以掌握、已經留有資料的質量化資料進行策略擬定。

誠如前面提到的各種難題,致使行銷產業必須想出新解決方案,而那個解藥的核心,便是「去了解可掌握的顧客」。回歸最原始的問題:「使用者需要你來解決他的什麼問題?」,是值得花時間去鑽研的。

身為偏向UX研究的設計師,本來就不太習慣數據掛帥的操作模式,僅依靠數據或從業人員提供資料,而不實際訪談顧客,無法挖掘最深層需求。因此有些講者提出的使用者痛點就很難產生共鳴,不增加研究比重是有些可惜。

會後討論

人類體驗概略圖

會後與讀書會成員簡單總結一下:

去年研討會比較著重在UX(使用者經驗),今年疫情影響晉級到CX(顧客體驗)。加上人工智慧興起,可看出行銷也好、科技、金融產業也好,皆會走到使用者研究這條路。以Nokia「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」這句經典廣告詞來形容現在的狀況再貼切不過了。

延伸閱讀

MarTech Asia後疫情時代的行銷科技/INSIDE線上報導/MarTech 是什麼?/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DPR/《商業思維》:流量紅利消失的年代,企業如何轉往經營「流量池」?/OMO智庫百科

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,拍手是讓我繼續創作的動力👏👏👏

--

--

青言

UX/自然派/蝕刻版畫家/資深平面設計師,正龜速開發自己的邏輯腦,認為要商業更要靈魂溫度。 除往專業人士邁進,斜槓讓職業生涯更多采多姿。